更多

点此进入关于Y141213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探讨 (上)

二、中国秦汉以后大家族纵览

想要探讨Y141213是谁的问题,需要把他放到全中国家族发展的历史中来确认。

此章节数据全部来自23魔方姓氏家族溯源项目。已基本覆盖全国秦汉以来人数排名靠前的家族,以及北方人数排名靠前的家族。华北前十还缺7名左右的华北刘氏家族。全国、北方十名以后可能也缺几支。对结论影响不大。

23魔方姓氏家族溯源项目确认单倍群始祖姓氏和起源地的方法与上一章中讨论的一致。

23魔方数据准确性方面:共祖时间与YFull相比,一般差距在200年以内,在误差范围。23魔方中国高通数据远多于YFull,且测序全部出自自家实验室,测序一致性好(虽然测序质量不怎么高),方便校准共祖时间,大部分情况会更准确。人数占比,早期单倍群与微基因基因助手对比,基本一致。微基因测不出多少秦汉以后单倍群,就不做详细比较了。大数据统计上不会有太大误差。

对于这些大家族,已有的Y全序样本数还远远不够。少的十来个,多的也就三四十个。还不足以完全理清下游分化情况。但是表征人口爆发的簇在哪个分支、共祖时间可以确认,簇的相对大小(不同家族的一级分支数,谁多谁少)也大致可以推测出来。

1、全国秦汉以后姓氏家族排行

排序 区域 家族     共祖ybp 占比(%) 单倍群 现主要分布地                   
1 全国 刘氏家族 2300 1.81 O-F155 全国各地,尤其高频于湖南(6.2%)周围与四川、山东。
2 东南 闽中晋安林氏 1800 0.65 O-Y19688 主要福建,并向周边扩散。上游CTS6987占福建6.9%人口。
3 东南 闽中陈氏 1700 0.61 O-F317 主要福建,并向周边扩散。占福建6.1%人口。
4 东南 东南叶氏 2260 0.55 O-CTS11553 浙2.21%,台1.85%,粤1.2%,赣1.14%、渝1.11%。衢州8%,汕尾5%。
5 江南 吴兴沈、四明史氏 1650 0.47 O-Y137943 湖州、嘉兴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占湖州、嘉兴6%人口。
6 东南 浙赣徐氏 2300 0.38 O-FGC66056 可能以衢州为中心向外扩散。占金华、衢州、上饶一带3%人口。
7 江南 新安方氏 2008 0.38 O-MF16319 浙1.46%,皖1.05%,闵0.76%,粤0.65%。
8 华南 庐陵萧氏 2100 0.35 O-F15546 赣2%,湘1.5%。可占江西吉安人口的7%~9%。河源5%,赣州、邵阳4%。
9 华北 河北刘氏 2150 0.35 O-Y141213 津1.56%,冀1.52%,京0.98%,辽0.71%,鲁0.67%。河北中部2%。
10 华南 湘赣粤曾氏 2280 0.31 O-MF21176 江西、湖南、广东(客家区)较为集中,其次四川、重庆、湖北等地。
11 华南 客家刘氏 1792 0.30 O-MF14257 梅州5%,赣州、龙岩4%,玉林、揭阳3%,成都2%。
12 华南 豫章熊氏 2040 0.28 O-MF15705 南昌、丰城、靖安为中心扩散。占中心地5%人口。
13 华南 粤闵赣黄氏曾氏 2250 0.26 O-MF2541 上游O-Z25518,粤3.21%,闵2.62%,台2.61%,赣1.42%,桂0.91%。
14 华南 粤闵赣温彭曾氏 2340 0.25 O-MF23871 上游O-Z25518,粤3.21%,闵2.62%,台2.61%,赣1.42%,桂0.91%。
15 胶东 胶东海阳于氏 1830 0.24 O-MF31737 辽1.99%,吉1.76%,鲁1.44%,黑1.13%。烟台海阳6.7%。
16 江南 吴郡顾氏 1960 0.23 O-MF6180 高度集中于苏州,向周边扩散。占苏州3.5%人口。
17 江南 新安程氏 2200 0.23 O-MF22493 皖1%,赣1%,鄂0.7%。黄山7%。
18 东南 闽中郑氏 1525 0.22 N-Y60861 主要福建。上游CTS962占福建人口3%。
19 东南 东南黄氏 1600 0.21 O-MF1593 闵1.62%,粤1.23%,台0.88%,浙0.69%,琼0.4%。中山4.5%。
20 东南 浙赣鄂余氏 2060 0.20 O-F65 浙0.77%,鄂0.74%,赣0.52%,琼0.5%、渝0.49%。在衢州、上饶一带多。
21 华南 湘赣川钟氏 1750 0.20 O-Y31261 赣0.99%,川0.68%,湘0.63%。赣州市4.65%。
22 华南 西南杨再思家族 1091 0.19 C-MF10335 黔1.74%,川0.52、湘0.51、琼、桂0.41%。铜仁、黔东南州6.5%。怀化6%。
23 华南 赣粤谢氏 2150 0.18 O-MF57367 台1%,粤0.8%,赣0.8%,闵0.2%,川0.2%。
24 华南 南昌胡氏 2220 0.18 O-MF4490 赣1.7%,鄂0.9%,湘0.5%,黔0.5%。南昌及宜春市可达2.5%~3%左右。
25 华南 永州唐氏 1870 0.17 O-F14826 永州5%,邵阳、桂林4%。湘川渝0.8%,桂0.7%。
26 华南 广西韦氏 1954 0.17 O-Z23798 桂3.23%,黔0.22%,琼0.14%。广西河池26.7%,来宾10.5%,柳州6.3%。

其实从图表中就可以明显看出来,F155刘氏与其他家族有很着明显的差异。

F155刘氏是这些大型家族中唯一一个可以在全国多地爆发的家族,明显有多个扩张中心。而且人口数与其他家族拉开巨大差异,是排名第二家族的接近3倍。后面家族人口数接近,互相之间拉不开差距。

关于F155刘氏的事情,我们下一章节再讨论。

剩下的家族中,只有Y141213河北刘氏和MF31737胶东海阳于氏两支位于北方。可见总体上,南方家族的人口相对北方的家族有着巨大的优势。

具体分析下南方这些个家族的扩张模式:

1) 大型宗族大多可以在发源地占到非常高的比例

占一市人口的3%、6%都很常见。更封闭一些的地方,福建和广西,甚至出现占一省3%、6%的家族。福建两个超级家族排名中国秦汉以来家族第二、第三名。广西韦氏甚至在河池市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2) 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从这些家族的起源与现今分布,可以看到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大迁徙的证据。

  • 皖南地区向浙江迁徙。
  • 衢州到上饶一带向吉安、赣州地区迁徙。
  • 江西填湖广
  • 湖广填四川

可以看到,衢州、上饶一带是南方家族迁徙中的大赢家。依次赶上了3次大规模移民,人口放大了好多倍。吉安、赣州地区家族赶上2次大规模移民,也属于大赢家行列。

以及没有一家起源于北方的大家族。虽然有部分家族,根据上游分支分布,以及家谱、传说等,可以认定是北方南渡移民。但都是只身南下,并在南方本地实现大扩张。

放宽视野,观察共祖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家族。其实也能看出,南北方之间没有大规模移民。仅有江南地区与北方有较大规模人口互动(衣冠南渡,以及也有大规模的江南向北方地区移民)。常染上也能看到类似证据,江南地区趋近于北汉,四川偏向于南汉。

3) 人口主要扩张期在魏晋时期及以后

几个关键时间节点:

  • 秦灭六国到西汉初年距今约2240~2220年。

  • 东汉初年距今约2000年。

  • 黄巾起义,三国到西晋建立距今约1830~1750年。

  • 西晋建立到东晋结束距今约1750~1600年。

可以从表中看到,大部分家族兴起于战乱初定之时。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新的家族崛起。且人口数出现大幅下降,有较大增长空间。

其中,人口爆发于西汉初年的只有东南叶氏。初次有较强烈爆发,55个家族测出10支。后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个分支再发生爆发。因测试样本量比较大,一级分支数可能也就是10支了,或者10支多一点。

爆发于西汉年间的有浙赣徐氏一支。

爆发于东汉初年的有新安方氏、浙鄂赣余氏。稍晚点有吴郡顾氏。

其余家族均爆发于魏晋时期及以后。

表中有些家族虽然共祖到更早时间,但仅是二叉树,或者小规模扩张的3叉、4叉。

比如“南昌胡氏”MF4490。从树形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是由2个已经互相不相关的家族组成,只是共祖到西汉初年。

其中MF29712才是南昌华林胡氏。MF2883是另一支分布更北一些的胡氏家族。

4) 秦汉以来南方家族人口数高于北方家族的因素

探讨清楚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原因是个很大的话题,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这里简单列几个因素。

  • 新稻种的引种与农业技术进步,加上始于魏晋时代的对南方开发。使南方总人口数出现大规模扩张。
  • 南方初始人口数低,增长空间大。导致宗族人口数整体高于北方的家族,且更容易形成大宗族。
  • 各地区相对封闭且战乱少,利益格局不易打破。大宗族可以持续扩张。
  • 多次大规模迁徙,让部分地区家族人口得到强烈放大。

2、北方秦汉以后姓氏家族排行

Y141213河北刘氏属于北方家族,再加上南北方大家族交流少,扩张环境不一样且平均人口数差异巨大。为分析清楚Y141213,单独观察位于北方的家族。

排序 区域 家族     共祖ybp 占比(%) 单倍群 现主要分布地                   
1 华北 河北刘氏 2150 0.35 O-Y141213 津1.56%,冀1.52%,京0.98%,辽0.71%,鲁0.67%。河北中部2%。
2 胶东 胶东海阳于氏 1830 0.24 O-MF31737 辽1.99%,吉1.76%,鲁1.44%,黑1.13%。烟台海阳6.7%。
3 胶东 胶东乳山于氏 1700 0.14 O-MF91727 主要分布于山东及东北三省。威海乳山市5.2%。
4 胶东 胶东姜氏 1600 0.13 C-Z43729 烟台2.64%,青岛2.1%,威海1.49%,大连2.09%,营口1.64%,丹东1.5%。
5 华北 冀鲁崔氏 1870 0.11 O-MF6976 河北最为高频,其次山东、天津等地。
6 华北 华北齐氏 2338 0.11 O-SK1780 冀0.49%,津0.4%,京0.32%,新0.32%,陕0.28%,豫0.21%。
7 华北 晋蒙李氏 2300 0.09 O-Y29876 晋0.63%,蒙0.5%。晋城2.8%,长治2.5%,呼和浩特1.8%,巴彦淖尔1.7%。
8 华北 乐安孙氏 1750 0.071 O-CTS9996 吉林0.34%,黑龙江0.28%,河北0.22%,天津0.2%,山东辽宁0.19%。
9 胶东 胶东林氏 1560 0.07 C-MF36637 上游MF3319黑龙江0.45%,吉林辽宁0.32%,山东0.25%。威海、烟台1.1%。
10 华北 河北曹氏 1920 0.07 O-MF20808 冀、津、京0.6%,豫0.3%,皖0.2%。
11 胶东 山东刘氏 1613 0.065 O-MF30726 主要分布于山东及东北三省,0.23%左右。山东胶济线以北0.5%~1.5%。

其扩张也模式与南方地区很相似,相对封闭的地区,较少的战乱,导致扩张中心地区超高频的人口。最后胶东地区人口还经过了闯关东的强烈放大,人口数在东北三省的占比大多超过在整个山东地区占比。

所以胶东地区家族与北方其他地区家族扩张模式有差异,应分开比较。

3、华北地区秦汉以后姓氏家族排行

把胶东地区家族排除后,重新排行。

排序 区域 家族     共祖ybp 占比(%) 单倍群 现主要分布地                   
1 华北 河北刘氏 2150 0.35 O-Y141213 津1.56%,冀1.52%,京0.98%,辽0.71%,鲁0.67%。河北中部2%。
2 华北 冀鲁崔氏 1870 0.11 O-MF6976 河北最为高频,其次山东、天津等地。
3 华北 华北齐氏 2338 0.11 O-SK1780 冀0.49%,津0.4%,京0.32%,新0.32%,陕0.28%,豫0.21%。
4 华北 晋蒙李氏 2300 0.09 O-Y29876 晋0.63%,蒙0.5%。晋城2.8%,长治2.5%,呼和浩特1.8%,巴彦淖尔1.7%。
5 华北 乐安孙氏 1750 0.071 O-CTS9996 吉林0.34%,黑龙江0.28%,河北0.22%,天津0.2%,山东辽宁0.19%。
6 华北 河北曹氏 1920 0.07 O-MF20808 冀、津、京0.6%,豫0.3%,皖0.2%。
7 华北 冀豫晋申氏 2080 0.06 O-F288 河南山西0.27%,河北陕西0.15%。邯郸长治晋城焦作郑州0.7%~1.2%。
8 华北 晋豫牛氏 1650 0.06 C-MF3929 主要分布于山西长治和河南新乡、焦作、洛阳、开封一带。长治2.5%。
9 华北 华北田氏 2218 0.05 O-MF853 蒙0.37%,皖0.24%,晋0.18%,豫0.16%,陕0.11%,鄂0.14%,辽0.08%。
10 华北 山东栾氏 2255 0.045 O-MF56999 鲁0.30%,黑0.23%,吉0.21%,辽0.15%,京0.10%,冀0.1%。
11 华北 冀豫李氏 2221 0.04 O-BY48077 主要分布于河南中北部到河北中南部一带,向周边扩散。
12 华北 华北苗氏 2280 0.04 O-MF9380 分布广泛,大体上北方偏多。
13 华北 鲁浙王氏 2330 0.04 O-MF23934 鲁冀晋浙0.14%,粤0.09%,黑吉皖0.06%,陕豫0.04%。
14 华北 冀豫崔氏 2297 0.035 O-Y82845 主要分布于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向周边扩散。
15 华北 华北柴氏 1960 0.031 O-MF57692 甘0.46%,晋0.19%,豫0.12%,鄂0.09%,鲁0.06%。
16 全国 朱氏家族 715 0.03 O-MF12415 晋0.23%,豫0.13%,蒙0.1%,黑0.07%,陕0.06%,川0.05%,鄂0.04%。
17 华北 唐山孙氏 880 0.028 O-MF83183 主要分布于河北唐山,并向四周扩散。唐山1.3%。

与全国排行图意外的相似。Y141213河北刘氏与其他家族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人口数是排名第二家族的3倍多。而后面家族人口数接近,互相之间拉不开差距。

关于Y141213河北刘氏的事情,我们后面再讨论。

O-MF12415朱氏家族也很特殊,可以全国性扩张,主体分布在北方。共祖时间特别近。这一支就是朱明皇室,因为够近,除了分子人类学上的统计证据,还有大量家谱证据互相印证,本文就不详细讨论这一支了。朱明家族也实证了分封制下的皇族可以在全国各地多点扩张。

具体分析下华北剩下这些家族的扩张模式:

1) 分布上不一定有明显中心

山西的家族高频地市占比较高,能到2.5%以上。其余地区家族分布中心相对比较模糊。

其实是因为好多家族由多个已不相关家族分别扩张形成。以及华北地区人口流动性更大。

2) 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闯关东对山东西北部、河北东部、东北部地区家族人口放大明显,不过没有胶东地区家族获益大。

走西口也对山西家族有一定帮助。

华北地区内部人口流动较大。

3) 人口主要扩张期在魏晋时期及以后

晋蒙李氏西汉初年有小规模扩张,分了5叉。接下来一直瓶颈到南北朝时期才重新扩张。

冀豫李氏分别在西汉初年、东汉初年有小规模扩张。但人口主体都是扩张于南北朝时期的MF12819。

华北齐氏在西汉初年分为准3叉。其中一支在东汉年间有过小规模扩张。但大规模扩张发生于魏晋之后了。

其余家族更是仅在魏晋之后才实现人口扩张。

总的来讲,北方家族人口扩张模式有:

  • 西汉初年、东汉初年以及东汉年间有过小规模扩张。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有多个下游家族实现大扩张。
  • 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一支实现超级大扩张。

也有结合2种模式的宗族。

前一种模式实际上是由多个已分家多年的不同的家族拼凑而成,总的宗族人口多。

后一种模式,都是声名显赫的宗族。比如冀鲁崔氏O-MF6976、冀豫李氏O-BY48077、冀豫崔氏O-Y82845。分别对应历史上著名的五姓七望家族之三: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

晋蒙李氏由于是由5个不同的下游家族组成,有点暧昧不清。其中有一定可能有陇西李氏支,但分布上偏东了,需要仔细分析。

鲁浙王氏下游的共祖在约1700年前的O-MF23402分支,从分布和树形上,非常像历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作为南渡士族的代表,在浙江也就占到0.14%。

4、秦汉以来大型家族的人口主要扩张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因

这里说的扩张期,是指宗族单独扩张。不算总人口上升及大规模移民这种机会均等的人口扩张。

可以看到,无论南北,大型家族的人口主要扩张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看下中国历史各朝代人口数。由于资料有限,且会存在官方统计不准的问题。后面分析时仅用定性的描述。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
  2. 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3.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 四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5.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6.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7.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8.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9.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由上可知,西汉初年到末年的人口增长倍数,超过东汉初年到末年增长倍数,超过三国到西晋末年增长倍数,甚至超过三国一直到南北朝结束时期总的人口增长倍数。

从黄巾起义开始,全国持续动乱到西晋建立。安稳了没几年,又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北方再一次陷入战乱中。再加上魏晋时期遇到小冰期,粮食减产。这些因素导致北方人口多次大幅下降,人群流动性大,利益格局频繁洗牌。

而两汉时期(除中间新朝战乱),境内太平,人口平稳增长,仅受汉武帝大规模用兵影响,停滞了一段时间。两汉的环境,尤其是西汉,远比魏晋南北朝优越,本有利于Y染的扩张。但为什么大型家族反而主要扩张在晚一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呢?

这其实反应出中国门阀制度的兴衰史。

西汉中前期一直实行徙陵制度,迁天下豪强与陵邑当中,置于中央监控之下,不让其与自身所属地直接联系。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徙陵,改革币制,算缗告缗,重用酷吏。极大的打击了各地豪强,加强了国家控制。

但同样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西汉中后期,取消了徙陵制度。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之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

这也是为什么西汉仅初年有家族实现了小规模扩张,而东汉初年及东汉中晚期均有家族实现小规模扩张。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大规模扩张的家族,特别大的家族都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至隋唐以后,一方面门阀制度衰退,另一方面人口基数上升,再出现大型家族变得困难。

两汉时期南方地区地广人稀,中央政府对其关注度和掌控力都弱一些,因此地方豪强相比北方要多。魏晋以来,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要叠加其他在上一章节中讨论的诸如气候、人文方面的变迁。

视界往前看,距今3000年到2300年,东西两周期间,全国产生大大小小一大堆簇。动辄十几二十几个一级分支。但这些簇状爆发到秦汉时代戛然而止,两汉期间仅产生F155、Y141213两个大簇。从树形的变化,可以窥视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迁:废分封,立郡县。中央集权的发展,使皇族独占了巨大的社会资源。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又使社会资源分散到一个一个地方豪强家族手中。社会制度可以说决定了一个时代Y树的发展模式。

点此进入关于Y141213是中山靖王刘胜的探讨 (下)